1
1
0

小说精选——儒教是否有类似于道教性命修行的法门

等级:1 级 浩元
24天前 126

对于这个问题,先说结论:儒教没有,也不追求一套与道教丹道“先性后命”或“先命后性”完全对应的、技术化的身心修炼程序。

儒教的功夫是纯粹“尽性至命”的,其路径和目标与道教有根本不同。

儒教,特别是宋明理学,发展出了一套极其精微的心性修养功夫,其核心纲领出自《周易·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若是细讲可分为:

 穷理(格物致知): 这是起点。即深入研究事物之理,包括人伦日用、自然规律,不断格物,达到对“天理”(宇宙万物的终极法则和道德本源)的透彻认知,这类似于一个广泛的学习和对真理的探究过程。

尽性(正心诚意): 在明白“天理”的基础上,将这天理彻底贯彻于自己的心性之中。去除人欲的遮蔽(存天理,灭人欲),使自己的“天命之性”(即仁、义、礼、智、信等先天善性)完全显发出来,达到内心纯粹中正、毫无私欲杂念的“诚”的状态。这一步是儒教功夫的核心和枢纽,极度强调心性的修养。

至命: 当心性修养到极致(“尽性”),便能通达“天命”。这里的“命”不是指肉体生命的长寿,而是指对“天命”的体认和践行。儒家认为,个人的命运与天道的运行是相通的。通过尽己之性,便能知天、事天,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个人的意志与宇宙的意志(天理)完全合一。

对于道教追求长生术的行为,儒教是报有批判看法的,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超自然的神秘主义持谨慎和回避态度。朱熹等理学家认为,沉迷于长生术是利心作祟,是贪恋生命的表现,与儒家“义利之辨”中“重义轻利”的原则相悖,会妨碍对天理的体认。

儒家多数经典中常出现“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说法。但这里的“寿”需要正确理解:这不是一种技术性的结果,而是一种自然性的后果。意思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因心境平和、情绪中正、行为合宜、与人为善,自然减少了内心的焦虑和外在的冲突,从而有益于健康,更可能获得长寿。

这种寿是修德的副产品,而不是追求的主产品。一个君子修行是为了成为君子,而不是为了活得更长。如果为了长寿而去行善,那在儒家看来动机就不纯粹了,算不得真君子。

因此儒教修行仅仅是长寿,精神不朽,绝对没有肉体不死,将儒家思想中任何关于“寿”的论述理解为“长生不死”,是对其根本精神的彻底误读。在儒家看来,追求肉体不死不仅是徒劳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最新回复 (1)
  • 等级:17 级 哒哒 22天前
    1 引用 2

    不错的帖子!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