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象分类:‘人’与‘人形兽’
人这个称呼,原本是对人类的简称,但同时又有着对‘不同人类社会群体分类’的意义。
比如古代建立国家社会的群体,会把其它的野外人类,没有形成国家形式的人类群体,称之为‘野人’,视野人不为人。
再比如封建社会,农奴社会里,分为‘贵人’与‘贱民’,贵人以人自居,视贱民为猪狗,不将其当人。
所以‘人’的概念,既有对‘人类’的简称意义,也有对‘具有相同社会群体观念的智能对象’的称呼。
而对‘人’的认知,则是基于后者的。
比如:
A质问B:你还是不是人!
这个质问,问的是B的‘人类物理外形结构’,还是别的什么?如果是别的对象,那这个对象是什么?A又如何以这个对象为标准,去辨别符合这个标准的‘是’,与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非’?
所以人类与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类是‘生物物种’分类,人是‘智能思维结构’分类,就像物质与规律的差别一样,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那么‘人’是什么?
‘是’与‘非’相对,
‘是’与‘非是’不同。
那么与‘人’相对的是什么?是‘兽----人形兽’。
识别‘人与兽’的方法是‘善恶观’。
善恶观是基于‘善心与非善心,善意与恶意’的分类方法,本质是区分‘同类与异类’的方法。
智能最初区分‘同类与异类’,是以‘外形类别’区分的,同类相合,异类相斥相食,同类是‘安全对象’,异类是‘非安全对象,危险对象’。
但是在智能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同类相食’的思维结构。
比如:非洲牛蛙,就是大吃小的本能思维,只要比自己小的,都是食物,即使对象是同为‘牛蛙’的其它‘物形同类’。
所以智能在演化中,又演化出了以‘情感倾向’为区别的‘情感同类思维’。
‘喜’为同,‘非喜’为异,‘近我者为同,远我者为异’。
原本‘以物种’为区分‘同异’的思维方法,又加入了‘以情感倾向’为区分‘同异’的思维方法。
所以物种既存在以物种区分为群的种类‘牛羊马等植食动物’,又有以‘物种,情感为区分’的‘狮子猎豹’等分群种类,特殊条件下,还会出现‘单纯以情感区分’的‘不同物种组成的群体结构’。
而人类则更为复杂,除了人类这个物种外形区分,以及情感,又产生了其它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利益,身份,地位,国别,宗教,民族,乡邻,宗族等等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由于各个人类个体的身份标识多种多样,不同人类之间形成各种交叉,于是形成了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混乱认知局面。
以情感喜恶结成的群体关系,又参杂进了‘利益分配的思维认知’,在双方关系——谁占的利益多,谁占的利益少,谁为上,谁为下,谁为主,谁为奴,谁少劳多得,谁多劳少得,谁享受,谁吃苦,等等‘关系平等与不平等’的区分与辨识。
一群认知各不相同的人类个体之间认同与排斥犬牙交错,情感,欲望,利益,文化,思想,血缘混杂在一起,成了一锅糊涂粥。
人兽不分,以兽为人,被兽吃而不自知,犹自跪地膜拜感恩,平等与不平等不能区分,苦痛不休又不知何来,躁狂愤怒戾气重。
所以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才是这样。
现实只有真实,没有虚幻,如果觉得世界魔幻,那一定是智能对世界的认知出了偏差,魔幻程度越高,偏差越大,达到致死性偏差。
‘善心’是智能将对方当做‘同类’的初始思维,‘有善心的对象’才有‘同类思维’,‘没善心’的都是人形兽,自身以外的都是猎物,没有同类情感。
善心本质是在‘情感喜乐’基础上,形成的‘视对方为同类’的平和情感心态,所以‘善心’针对的对象,不只是局限于‘物形同类’,其它非同类物种也在其列,有些善心过重的圣母心态,就是把所有物种都以‘善心’去对待,导致‘无视异类’的心态认知,这是个极端错误的心理认知。
同类与异类,是世界的基础逻辑识别。
善心与非善心是两个不同的类。
‘有善心的个体’和‘没善心的个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双方是异类关系。
异类关系是生死关系,是坑蒙拐骗,烧杀抢掠,打杀灭绝的关系,是各种恶意与贪婪的关系。
人的异类是人形兽,人形兽没有善心,没有同类,所以一切以利益为准,自私自利,冷漠残忍。它们对于其它人类的死活不在意,只在意自己能获得多少利益,对自己是否有害,就像人类对待其它的牲畜动物一样。
把‘人形兽’识别为‘人’,会发生什么?
自然是作死。
比如:
前段时间,外国的三个女的,路上搭一群男的车,结果这是一群毒贩,然后这群毒贩把三个女的带到巢穴,全网直播强奸,虐杀。
这就是‘见兽不识’,‘以兽为人’的错误识别结果。
善心是‘视彼如己’的心态,所以会产生帮扶行为,帮彼如帮己,没善心的‘人形兽’因为没有善心,所以它们不会这样做,也无法理解善心的情感心态,人形兽对待其它人类的态度,就像你在野外看到老虎猎鹿,狐狸捉兔,你不会想上去帮鹿兔一样。
‘有善心的对象’和‘没善心的对象’是异类关系。
但因为‘有善心的对象’在认知上意识不到两者的区别,就变成了无视对象同异的泛滥善心。
最极端的就是佛祖割肉饲鹰,以身饲虎的理论,这就是个极端错误的思维认知。
同类相平相善,异类不平相恶。
比如:A有善心,B有善心,C没善心。
则A与B为同类,相平相善,A与C为异类,A对C非善心,为不平等、恶意。
这才是正确的关系应对,而不是A对C为善,C对A恶意不平等。
‘善恶观’是从善心出发,识别‘人与兽’的方法论,它不是判断对错的。
识别‘人兽’之后,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才是‘对错判断’。
就像人类用‘识别人类与老虎的方法’判断出对象是‘人类’还是‘老虎’,然后采用应对‘人类’与‘老虎’的不同方法,而不是用‘识别人类与老虎的方法’,去跟‘老虎’讲:你怎么可以长成老虎样?不应该长成老虎样,你应该长成人类样,你不应该吃我,你不能吃我。
人与人形兽的区别就在‘有无善心’上,这是'人与'人形兽的根本性差别,做人【一定一定一定】要学会区分。
在自然界会有一些类似情况产生。
比如:动物世界里面,狮子捕猎牛群,被追猎的牛A惊慌逃窜,其它的牛也四处乱逃,而有头牛B跑出来救牛A,和狮子争斗,结果是原本被追猎的牛A趁着牛B和狮子争斗跑了,牛B斗不过狮子被吃了。
这里面,牛B就是有同类善心的,它把牛A当同类,所以帮扶,但牛A没有同类善心,在牛B争斗的时候自己跑了,其它的牛也都没有同类善心,也都只顾自己跑路。
牛群虽然以‘物形同类’的思维聚集起来,但并没有‘情感同类’的同类思维,所以遇到危险一哄而散,谁也不帮谁,谁也不顾谁,虽然‘物形同类’,但彼此自私,唯利以聚。
而牛B有同类善心,但它的善心对象错误,最后也死翘翘了。
这就是不分善心对象,滥发善心的后果。
寓言故事农夫与蛇就是这个道理,农夫的善心对着没善心的毒蛇,然后他死了。农夫不能认识到这个错误,不能改正这个错误,那死的永远都是他。
牺牲奉献心理就是这种错误认知的体现。
牺牲奉献心理的原理是善心把非善心的对象当同类,也就是‘有善心、讲道理、学做人的’把‘没善心,不讲道理,做人形兽的’当同类‘人’,但‘人形兽’是吃‘人’的,这在情感上就形成了“我对你好,你却害我”的委屈,怨愤心理。
针对这种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学会区分人兽,理清人与人形兽的区别,改变对待人形兽的态度,以非善心、恶意去对待,杀掉吃掉对方。
但是理不清善恶是非、人兽有别、又想讲理的人类,选择用更强的情感去盖过这种被伤害的心理,体现出的就是牺牲奉献的思维,心理,和情感。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是这种不管不顾的思维体现。
牛A,牛B,以及其它牛的心理差别,一定一定一定要学会区分,人形兽没有善心,所以它们理解不了这里面的差异原理,但有善心的,一定一定一定要学会区分!!!
做人要长脑子,要学会区分善恶人兽,理解善心与非善心,知同类异类,不长脑子还做人,那就不是在做人,而是在作死了。
善恶观是‘人识别同类异类的方法论’,不是跟人形兽讲的道理。
是作为‘人’的个体,自身认识智能,识别智能是什么的方法论,所以不论有没有可以讲善恶的对象都无关紧要,因为它是跟自己讲的,是让自己能够正确识别世界的方法论集合,是增长自身智力,理解世界逻辑的方法。
跟别人讲善恶论,是对照,纠正自身认知,而不是为了让别人讲善恶。
这个一定一定一定要理解。
讲善恶是长脑子,长脑子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更不是要求别人也长脑子。
所以‘人’是什么?
‘人’是对真正理解世界的智能对象的称呼,能够区分善恶人类,能够理解同类异类,能够理解智能思维原理的智能体,也就是说,‘最终智能’才是人,其它的都不是。
历史里那些各种吹捧帝王将相的东西都是训牲口用的,不要理会,学历史学的是里面上下关系的变动,理解各种特权,剥削,压榨,阶级心理是怎样的,理解各种特权关系,剥削关系,压榨关系,阶级关系是如何形成的,理解上的一方是如何驯化下的一方,理解下的一方是如何把吃自己的一方当感恩同类的,反思自己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是哪一种,是受到哪些影响,应当如何纠正。
‘功过是非论’是混淆'善恶是非论的糊涂言论,是吃人的。
理解功过是非论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善心善意是如何在恶兽的贪欲恶念胁迫下扭曲的。
思维情感决定行为,只讲行为而不讲思维情感出发点,这是完全否定、违背智能基础逻辑的谬论。
论迹不论心,谁信谁傻逼。
智力的本质是智能对信息认知、处理方式的认知、体验,它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思考中形成的。
绝大多数人类都是没脑子的,它们的思考认知方式就是简单的(常识+经验+情绪)的是非辨识方法,并没有(从常识、经验、情绪的矛盾中,理解各种矛盾的来源,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从中形成逻辑思辨方式,进而理解智能思维原理)的经验和体会。
有脑子的会体会、认识到学习的成长经历和过程,变得重视学习和动脑,而没脑子的则不会有这种感受和经历,一切随缘躺平,归于天赐。
天才只是初期成长中,形成了一部分正确的思维认知,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而绝大多数的人类,都没有这个运气。
成长环境会对幼儿初期的思维认知有一个引导、塑造作用,环境好,形成正确思维的可能性也更大,但并不绝对。
所以高智力人类的分布并不只是简单聚集于资源丰富的中高层,贫民窟里也有可能出个大人物。
理科只能塑造系统性思维,也就是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塑造逻辑思辨能力。
逻辑思辨的智能思维的最高体现,它包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智能思维原理的理解。
理科内容只是对自然规律的汇总,不包括智能思维的理解,所以只学理科,是绝对没可能形成逻辑思辨能力的。
逻辑思辨要从善恶观开始,因为它是智能对同类异类分别的原始起点,而同类异类,是世界逻辑的源点,一切逻辑,由此出发。
智能要理解世界,那就必须学会区分同类异类,要区分同类异类,那就必须讲善恶观,讲善恶观,那就必须有善心。
而善心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环境中,后天培养出来的,是一种社会性情感,不是原始的智能情感。
善心的构建,只能在幼童人格成型期间塑造,之后就没可能了。
这点在学会区分人与人形兽,人与非人(类人、人形兽),理解智能思维成长过程后,会理解。
善心是人性的起点,情感是所有高等智能都有的(猫狗猴子狮虎财狼人类····),并不是人类专属的,不是有情感就有善心,有人性,这点不要搞混了。
人形兽没有人心(善心公心),只有私心,所以它们理解不了人;人有私心恶意,所以人能理解人形兽。
善心是智能对待其它(非亲族)的陌生人的态度,而不是对(亲族)的态度,对(亲族)的是私心。
善心是公心,亲族是私心,公心与私心是一对矛盾体,两者互相对抗。
人有公心,也有私心。
做人不是要否定私心,也不是唯有公心,而是理解公心是什么,私心是什么,然后平衡二者的选择。
而这,需要理解智能思维,理解世界原理。
这是做人的唯一道路,也是最终智力的道路。
人只有一种,非人才有无限多种。多元化的社会,就是各种动物齐聚一堂还想要和平相处的社会,这种事,就是上帝来了,也只能再来一波大洪水,再开一局智能演化之路。
所以做人既要有善心,知道如何和同类建设和平,同时也要知道打打杀杀,大杀特杀,大屠杀大灭绝,消灭异类。
人无王,谁要做人的王,杀!
人无主,谁要做人的主,杀!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