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标记引发的猜想
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在全国征集爱新觉罗家族样本,有两家远支提供完整家谱证明。
当时这两家测出Y染色体,是C-M504下游一支。测算结论是:爱新觉罗家族y染色体遗传标志为C-F14749。
问题来了。
清西陵光绪帝残骸检测到y染色体属于O1b-F1759,和爱新觉罗家族毫无关系。
且这种标记只分布在汉族,也就是说,光绪帝载湉在血缘上不属于爱新觉罗家,而是地地道道汉人。
爱新觉罗家族坐皇位那支,从某代开始就不是满人而是汉族。
唯一问题是从哪代开始被换种。
光绪之父是道光第七子,皇族管理很严,档案记录也很严谨,在王府里出轨难度太高,几乎不可能。
继续往上推也一样,每代都有档案,要出轨难度太高。
一路向上追索直到康熙。
康熙出生后由于生天花,由乳母陪伴出城躲避,脱离过大内。后来“天花痊愈”,但是脸上生了很多麻子,“容貌大变”,即位前后他才回到皇城。
出生后因为天花远离人群,身边只有几个贴身保姆。一个婴儿得天花还能痊愈,痊愈后脸上都是麻子相貌大变,过了好几年后顺治死了才回皇城……
康熙生世有问题乃至被调换嫌疑直线上升。
围绕清宫的民间野史传闻颇多,与康熙生世相关的也不少。其中,香港武侠小说大师们采用野史传闻或自行编造的多尔衮谋杀皇太极、康熙弑父等等情节,大多绕不开孝庄太后这个女人,也流传最广。
这些野史传闻小说情节中涉及到康熙生世的最离奇猜想是:
皇太极曾用大玉儿诱降洪督师,导致两人日久生情。
皇太极死后,大玉儿荣升太后(孝庄),与洪督师更加恩爱直至怀孕。怕多尔衮发现,又暗害多尔衮(戎马一生坠马而亡),生下康熙养在宫外。
恰逢顺治之子得天花死了(也可能死的蹊跷),大玉儿李代桃僵,用早就养在宫外的康熙顶替,名为奶孙实为母子。
由于相貌和年龄对不上,一直以天花名义没有回城。
顺治知道此事,但孝庄势大,他只能试图与董鄂妃生个新太子,结果董鄂妃生的娃死了,怎么死的也很蹊跷。
随后孝庄强令刚生产并且受了丧子打击的董鄂妃伺候,过度操劳导致董鄂妃病情加重过世。
顺治又气又急,24岁就跟着董鄂妃死了(又是天花)。
孝庄与洪督师之子康熙,回城即位。同时名义上的生母孝康太后立刻就死了,死时才24岁。
满清忠臣鳌拜对顺治忠心耿耿,想废掉康熙,“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清”。却被其实已经成年的康熙、孝庄母子合力干掉。
后来孝庄不肯和皇太极合葬,想和洪督师合葬,无奈太过惊世骇人,康熙作为人子两面为难,忠孝难以两全,拖了37年没有处理。
上述这类猜想,因为既有基因标记对比的明确证据,又在史料记载中有各种反常情况提供旁证。虽然细节上明显存在各种漏洞疏忽关键错误,但逻辑上也仍有相当合理性。
把当事人换一下,诸如孝庄太后可能接触到的相貌清秀年轻御医郎中、侍卫。虽然恶趣味下降,但情节甚至更合理概率更高。
将老洪承畴拉进后宫来作为孝庄太后老情夫,除了更进一步搞臭老汉奸与蛮虏后宫秽乱形象的需要、恶趣味,原因不过某幅据说是洪承畴画像与康熙画像存在相似处。
但要让战战兢兢六十岁老汉奸秘密进宫侍候寡妇,还要生出儿子来篡国,根本就没有任何可能性、合理性。
年轻守寡的蒙古贵妇孝庄太后大玉儿,无视汉族礼法伦理,按蒙古满族"收继婚"等等习俗,因为当时现实环境为了需要而下嫁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本来就是客观史实。
甚至为生理需要而私下找姘头、有私生子,概率上也都有可能。
但跑去找老牌子老汉奸洪承畴做情夫,就毫无可能。
二、冒襄、董小宛、孝庄为康熙生父母的辩析
康熙生世成谜,在清代近代早就有野史记载、民间传闻。那时并没有什么基因标记证据,也没有画像比对引发猜测。
最主要野史传闻,其缘由起因其实有些荒谬,误将栋鄂氏董鄂妃与董小宛牵扯到一起。满族栋鄂氏董鄂氏与汉族董姓,因一个"董"音字相同而附会成故事。
这故事发展到最后,关键环节就是有孕在身的董小宛入宫后,变成顺治宠妃董鄂妃,让顺治喜当爹。于是冒襄与董小宛就成了康熙亲生父母。
一些文章如《冒襄与董年是康熙亲生父母》之类,从各种史料乃至诗文细节中去断章取义、附会强牵。他们发明事实、制造历史的兴趣,比善于制造文字狱的康麻子、弘历还要热情。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狠狠地报复了一下文字狱大发明家康熙玄烨。
现代基因标记提供了硬证据,爱新觉罗家族与康熙一系帝王及冒襄本人画像上有巨大差异和各种相似,又提供了软旁证。甚至雍正与冒襄通过传世书画提供的丝藕联系,也造成孙儿肖祖的弱证明。
甚至董小宛并非康熙生母的考证,也不足以削弱改变冒襄是康熙生父的嫌疑。
冒襄如果是康熙的生父,董小宛即使不是康熙生母,自然也是关键中间人物。
于是顺治康熙乃至延伸到皇太极三朝的明末清初时代,满清宫廷内另一个颇有神秘性的关键女性苏麻喇姑也出场了。
董鄂妃与董小宛相关联处在董字,苏麻喇姑与董小宛关联处在侍女身份与"苏″字乃至″姑字"。
董小宛原籍姑苏,入宫后各种原因成了刚出生就抱出宫的幼儿康熙保姆,与做过康熙奶妈的曹寅母亲孙氏相伴。于是,这个″苏麻喇姑″,就成了那位姑苏来的姆妈董小宛。
同为侍女身份的苏麻喇姑,一直伴随的是布木布泰我孝庄。做过妾侍的董小宛,一直关联着冒襄。
作为中间人物,在冒襄与孝庄之间,成了最合适的信息沟通牵线搭桥任务执行者。
明末清初战乱,才名艳名冠绝当时的董小宛被掠、被半送半掠、辗转入宫都有很高概率。
但她入宫后还能辗转变身成董鄂妃之类的顺治宠妃,就毫无可能。多年后还要凭借宫中宠妃身份携带有冒襄基因的受精卵,去让顺治喜当爹,这难度冲突天际完全是天方夜谭。
但如果只是她入宫后成为大龄宫女,取代或与孝庄身边原有的苏麻喇姑,有时二而一,有时一而二。
概率却很大,难度并不高。
尤其的,这个结果也许甚至并非她本身,在时代大潮下随波逐流、风云变幻中夹缝里求存时被动造成,而是幕后历史大玩家主动安排下创造出的一种可能选项,一条事先预备的早有长期布局规划的成功操作。
可能吗?
有可能的。
基因标记证据明确,顺治康熙政权交替期各种反常也非常明显,两者构画了康熙亲生父母存在嫌疑。
而孝庄是其生母,有相当高概率。证据比较明确,逻辑相当合理。
即便他生父是谁还难以确定,但他生母是孝庄,比起史料中所确定的他即位前就死掉的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来,概率反而并不低。
特别是如果一切是幕后历史大玩家长期布局下有所安排后的产物,概率就极高。
冒襄与董小宛这一对康熙生父母嫌疑组合,冒襄是玄烨生父的概率,同样远高于董小宛是其生母的概率。
董小宛是康熙生母的概率,甚至是所有嫌疑可能性中,操作难度最高,成功率最低,概率最小的。
引入董小宛,甚至其实只是为了将冒襄拉入玄烨生父嫌疑名单、视线。排除董小宛后,甚至不影响冒襄是康熙生父的概率,只有更好的掩盖真相效果。让人错觉只要明确论证了董小宛不是康熙生母,冒襄也就是无关人,进不了审查视野。
基因标记证据的客观存在,冒襄与康熙雍正疑似祖子孙三人组合的各种诗书文字、画像、零星史料证据,都可以直接让冒襄是康熙生父这一结论,证据比较明确,逻辑比较合理,概率真实存在。
但是,冒襄与孝庄为什么能牵扯到一起?岂非离谱妈妈给特朗普开门,特朗普特离谱兄弟俩一起到家了?
最关键还在于冒襄及其家族的真实情况!
他们与孝庄都是蒙古族蒙元后裔,而且冒襄与冒氏家族真实民族成份真正身份,是比孝庄更高贵的孛儿只斤所谓黄金家族忽必烈汗皇族后裔分支!
三、如皋冒氏
冒家源于元代皇族支裔,隐居如皋,几代后在明朝复兴,而冒襄生父冒起宗,为其中重要关键人物。
冒家始祖是忽必烈后裔元代的镇南王,他在元朝末年改姓名为冒致中,选择隐居于如皋东陈,制定且其后代一直遵循五世不仕的祖训。
直到明朝中期,冒政和冒鸾兄弟相继考中进士,冒家才再次兴旺起来。
冒政官至宁夏巡抚,而冒鸾则历任要职,包括兵部武库主事、福建布政使和左参议等。冒鸾的侄孙冒承祥因功迁居城里集贤街后,又出任南京光禄寺监事。他的六个儿子在集贤街东西两侧兴建了六所宏大的府第,盛极一时。为此,集贤街被更名为“冒家巷”,集贤桥也改成了“冒家桥”。
冒承祥第三子冒士拔曾担任参军(从五品),其子冒梦龄即是冒襄的祖父,曾官至云南宁州知州。
冒襄的父亲冒起宗,更是才华横溢。冒家在集贤街建有府第,冒起宗及其后人数代兴隆。冒起宗在城里拥有四处府宅,其中老宅位于冒家巷东,新宅得全堂则位于老宅对面。另一处宅院学宫后改为“冒氏宗祠”,虽经沧桑,但房屋至今仍部分留存。
冒承祥——冒士拔——冒梦龄这一支系,虽然也都经历仕宦,但显然都不是出自举业进士正途。
冒承祥当官发家,只因两位族叔祖冒政冒鸾兄弟中进士,都当过正省级二三品高官。他所担任的南京光禄寺监事,负责南直隶南京部省的后勤事务,油水丰厚,这才财源广进,得以大修家宅。
冒襄祖父冒梦龄在科举内卷最严重的南直,三十年里连续十次不得中举。1613年才以贡生选江西会昌知县,后来担任到云南宁州知州。
他爱好戏剧,三十年内连续十次在南京参加乡试科举,大约也流连秦淮。做官时长期伴随他赴任在他身边成长的孙儿冒襄,成为明末四公子可谓孙儿肖祖由来有自。
冒梦龄的科举仕途,与晚明另一位贡生相似。叶向高父亲叶朝荣,也是科举屡试不第。
叶朝荣家世比起冒梦龄来那就太贫寒了,一直依靠寓居省城京城,给省城高门、同乡京官做家教老师宾客积攒人脉、家私。
他也是以监生拔贡担任知县,最后以知州致仕。
冒梦龄自己举业不成,但他儿子冒起宗却是冒承祥——昌襄五代人中唯一中了进士,官也做到最大。
至于叶朝荣的儿子叶向高,那就更厉害了,最后做到独相七年、两朝首辅。
厕生儿叶向高,除了他父亲举业经历丰富以及长期担任官宦家族家庭教师学识全面,所带来的受教育环境条件便利,他自己当然更是神童,二十四岁就中了进士。
冒起宗则二十八岁才中举,三十八岁才中进士。他的举业仕途固然有家族基因资源积累与个人才华因素,延请到高水准的家庭教师也必然是重要原因。
1565嘉靖四十四年,冒士拔子冒梦龄生。1583万历十一年中秀才,此后三十年间十次赴南京贡院考南直隶乡试不中。
1590万历十八年,冒梦龄25岁时,子冒起宗生。
冒起宗自幼喜诵《金刚经》,迷信因果报应学说。
以冒氏家族、冒梦龄对于考举的执着,延请罗宪岳等等西宾,应该是自冒起宗幼时即有。
以冒梦龄后来贡士选官江西会昌,罗宪岳的南昌籍贯也应有所关联。
能在南直隶这种科举内卷重灾区,长期担任痴迷执着于举业的世代官宦家族家庭教师西宾首席,罗宪岳水平堪比现代江苏省重点高中特级教师水准。
罗宪岳与冒起宗关系亲密,极为关注冒起宗的科举前途。
冒起宗幼诵《金刚经》,中举人前后曾为《太上感应篇》作注,罗宪岳作为西宾抄录过他作的注解。
冒承祥到冒梦龄冒氏家族重视痴迷科举,却又一直不太顺畅,到处找神仙抱佛脚可想而知。
冒起宗考秀才中举人都还算比较顺利,据说下笔如有神助,这也是他更加迷信佛经道典的缘由。
南直隶是科举考试内卷最严重的死亡地带,冒氏家族世代仕宦,冒梦龄冒起宗冒襄祖孙三代凭借家族势力资源,中秀才都比较早。但到了举人考试就比较抓瞎。
冒梦龄三十年连续十次不中,冒襄连续十五年六次不中,仅中两次副榜。祖孙两人都是乡试科场考试头号扑街热门选手。
冒起宗情况稍好,但似乎也有至少两次不中经历。
罗宪岳在冒起宗中秀才、举人过程中,应当是发挥了较大作用。
科举让人发狂,从中可见一斑。
1611万历三十九年,冒起宗21岁,子冒襄出生。
1612万历四十年,苏麻喇姑可能是这年出生的。
1613万历四十一年,冒梦龄48岁,他以拔贡资格,选官江西会昌县令。南直乡试喜大普奔公告:头号扑街热门选手老秀才,秦淮教坊司老恩客冒梦龄,终于不考了。秦淮河两岸香泪遍洒。
这一年我孝庄布木布泰光荣出生。
1618万历四十六年,冒梦龄53岁。
冒起宗28岁,中举人,隔年赴京会试不中。
这一年发生萨尔浒会战。第二年的会试正逢会战大败结果消息传来。
明代尤其中晚明中举后,举人生活还是极度舒适的。所谓金举人银进士。中举后就可以改换门庭广置田宅。
冒起宗中举后参加的笫一次会试,取中了袁崇焕孙传庭陈子壮马士英等明末风云人物。
此后的天启二年、五年两次会试,他或许全都没有参加。一方面时局混乱,朝堂所谓的阉党与东林势同水火,争斗愈演愈烈。冒氏家族即使站队东林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