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还有一家没提,就是我爱人的大姑两口子。他俩都是体制内的,听说大姑这份工作还是爷爷当年给安排的。不过让人有点费解的是,作为哥哥的岳父,却没得到类似的机会 —— 当然,他没上过大学,或许是个关键原因。
我和大姑父其实还有段渊源。后来我到当地上学,他正好是我的体育老师。虽然只教了我没多久,但印象很深:他个子高,待人又亲和。再后来他升了年级主任,就不再任课了,我和爱人也是在那段时间认识的。
之后听爱人说,大姑父调去了本地住建局。起初我还觉得,他家肯定有背景,后来才知道,他家里本就有不少亲戚在机关单位,关系网确实扎实。
大姑一家,算是典型的县城小资群体,也实现了小范围的阶层跨越。或许正因为觉得自己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他们平时格外好面子,有时候就算没必要,也会为了不丢面子硬撑。比如在大家庭里,大姑总会不自觉地接过本该是大哥(也就是岳父)该做的事。
说起来,条件好的多付出些,本也正常。但我后来才知道,大姑看似主动付出,心里其实并不完全情愿。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可仔细想想,人性本就如此,哪有无缘无故的爱与付出?如今的相处模式,都是有迹可循的。
他们对爷爷奶奶自然没话说,不光经济上时常补贴,平时也常去看望、帮忙干活;就算对大哥一家(也就是我爱人娘家),也是能帮就帮。可偏偏就是这份 “愿意帮”,让岳父家渐渐开始无限制索取,尤其是我丈母娘 —— 她是把钱看得最重的人。
给她好处的时候,她招待得格外热情;要是没给,立马就换了副嘴脸。这种差别谁都看得出来,我后来去得多了,也能明显感觉到有些时候气氛很微妙。
这也是我不太喜欢有些人的原因:太现实,甚至连表面的客套都懒得做。
好多琐事我都记不清了,但有件事我至今印象特别深。
之前大姑家换新车,想着把家里的旧电动车送给我丈母娘用。本来就是人家主动送的东西,正常来讲哪还好意思提要求?可我丈母娘不这样,拿到车后就跟大姑念叨,一会儿说 “这电池看着就不顶用”,一会儿又挑些别的毛病。
大姑大概也就是客气一下,顺嘴说了句 “要是电池不行,那就换个新的”。结果我丈母娘居然真就接了话,让人家把电池给换了。要知道,一辆电动车里,最值钱的就是电池了。
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费解,正常人真干不出这种事。而类似这样的情况,其实还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