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此时的严嵩已经做了三年的庶吉士,人们以‘’储相‘’视之,前途一片大好,可就在这时候,严嵩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他向朝廷打报告,说自己要回家读书,读了十年,可以说是十二年寒窗苦读后你又回去上了高中、初中和半个小学,我们大家肯定不愿意,其实严嵩也并不是就是想回去读书,就是不喜欢享受,他有他的想法。
这个选择任何普通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应该都不会做,甚至那些当朝的阁老们当年正步步升迁时也没有做过,但他就是这样做,他此时已经展现出一个老政治家的獠牙和长远的视野。这十年他研究了朝廷的众多典籍,同时又写了很多格调高雅,感情动人的这么一些诗和文,有极为明显的政治企图,一方面为积累了理政经验,提升了个人作为职业官僚的核心素养,一方面完成了以皇帝和天下士大夫为对象的沽名钓誉,他在老家江苏分宜读书,而他的名声已经在整个明王朝传颂了。
其实这种行为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荆国公王安石王介甫就是靠这个吸引到了仁宗、神宗,朝廷几次召他入仕,他婉拒不奉诏,众多大臣为他奔走呼号,以为天下之治在安石,好像不用他皇帝就是误国,搞得他名气很大,有些当朝重臣也开始问安石何人。说实话,这对年轻的神宗来说,他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接受王安石来做他想做的事即变法,这也是王安石新政后期统治集团严重分裂,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政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互相口诛笔伐、水火不容时,神宗依旧力挺王安石的重要原因,王安石实在是在青年神宗的心里种下了治世能臣的种子。
这种从年轻时就形成的认识很难改变,甚至有些像童年阴影、原生家庭、成长经历一样在一个人心中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至于时间难以迅速消磨,也难以轻易产生动摇,往往伴随一生。其实这有时是好事,像父母言传身教教给我们的优秀品质,我们践行一生,也留存了父母的爱意,有一天父母故去,是我们想念时的安慰,我是爸妈的子女,我身上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神宗这个事可能是个好事,也可能是个坏事,不过心理上的信任确实是他死扛太后施压、王安石黜而复用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这种行为相当有效,可也并非谁都可以做到,一定要有足够的野心,这些人不是要做一品、二品的大官,他们是要当千古名臣!
这里还要说一下其实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一品二品大官有很多,比你想象中的多得多,那么一个大概的数字是30万到50万之间,那么你知道多少古代臣子?那样的人就叫千古名臣。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