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0

以严嵩的故事为背景重点讲讲历史知识和历史感悟

等级:1 级 历史爱好者
1月前 111

弘治十一年,年仅19岁的严嵩就在人才济济的江西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很多人都看好这个青年,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觉得这个青年很淡泊名利,很愿意学习。到了弘治十八年,严嵩26岁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后来留在翰林院做庶吉士,这个庶吉士在翰林院读书,都是留一些年轻的进士,留在那里读三年书,然后有些留在翰林院,这个庶吉士一旦留在了翰林院,人们便以‘’储相‘’视之,未来的大学士就是这些人,有人就要问了成了大学士和宰相有什么关系,这要讲一下内阁,明初朱元璋废宰相,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朱元璋废除的这个宰相工作量很大,从诸葛丞相为国鞠躬尽瘁中可见一斑。当然所有的丞相都可以叫宰相,宰相不一定指丞相,分管军事的,司法的等一把手也会被叫做宰相。朱元璋的本意是加强皇权,没了宰相就是再也没有人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宰相的权力分散在六部,下面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由于自身权力有限,不再具备对于皇权的限制力,皇帝的权力无限扩大,但这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就是废除宰相以后工作全落在皇帝一个人身上,这对皇帝本人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对皇帝本人来说,这太累了,当然这就是集权的代价,你皇帝既然要集权就要把事情握在手里,也就必须消耗大量精力,康熙帝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 ‘’怪谁呢,对吧。对国家来说问题更大,皇帝不可能世世代代都是治国安邦的大才,有些皇帝就是不务正业,就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不具备中华传统美德,或者有,也被奢靡的生活磨蚀了初心使命,这都是现实,所以这种在最后决策时全靠皇帝的模式会严重影响国家治理,皇权想要一家独大,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事都要分工合作,别人干活你皇帝就要放权嘛,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里专业的人就是指决策层的高级职业官僚,但其实皇帝的最终决策权作为其对整个国家私有的标志之一不为剥夺。在此前提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代建立起了内阁制度,即选拔了一些亲近文官进入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机要事务。事实上废宰相正如历史上一切制度创新相像,它们都解决了一时的需求,但也必将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有些是当下就出现,有些是贻害后世子孙,当年赵匡胤为防止武将篡位就把重文轻武作为国策,确实没人篡位了,可是两宋王朝因武备之缺而屡遭欺辱,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不要进行制度创新,如果不管不问当下就会出大问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到前面,我们就知道内阁的官员极为显赫了,其实就是位同宰辅嘛,而所有内阁成员都会被加封大学士,各种殿什么文华殿等等,所以我说这些被留在翰林院的庶吉士是未来的大学士,就是在说他们是未来的宰辅。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最新回复 (1)
  • 等级:1 级 历史爱好者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2

    这里就先讲到这里吧,明天接着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