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上午,小琪重新回到那个承载着她童年记忆的老家,她站在母亲的墓前,风很静,阳光很轻,记忆却重得让她喘不过气来。她几乎已经记不起,曾经的自己是一个怎样无忧无虑的小女孩。那时,母亲总是温柔地吻着她的脸,轻声说:“慢点,宝贝。”那个声音像风吹过的花草,温暖、熟悉,仿佛就在耳边。如果不是后来那件让她终生难忘的事,她流下的眼泪也许会是幸福的泪水,而不是如今的这般苦涩。
那时候,母亲的身体已经病了很久。小琪早已习惯了母亲苍白的脸和微弱的声音,她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感到害怕。她每天放学回家,看到母亲还在那里,她就觉得妈妈一定会一直陪着自己。有一天,小琪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到家情绪很差。母亲依旧轻声说:“宝贝,你回来了?”她却烦躁地回答:“烦死了。”母亲没有责备,反而轻声问:“你能帮妈妈上楼端杯水吗?”她不耐烦地说:“为什么不叫佣人?”那一刻,母亲低下了头,声音带着一丝哀伤,说道:“难道我的女儿,连一杯水都不愿意为她生病的妈妈端吗?”小琪沉默了。她最终去端了那杯水,但她是极不情愿的,她没有微笑,没有亲吻母亲,只是冷冷地把杯子放下就离开了。那晚,小琪没有去跟她的母亲说“晚安”。
夜深了,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母亲苍白的脸和颤抖的声音,悔意涌上心头,她终于鼓起勇气,悄悄地溜进母亲的房间,然而母亲已经沉沉地睡着了。她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床上,她想着天一亮就去向母亲道歉,表达自己多么的懊悔。第二天一大早,小琪一睁眼就冲向母亲的房间,可是她的母亲再也没有醒来。那一天,小琪的人生仿佛停顿了,她伏在母亲的身边,哭得痛不欲生。那一刻,她多么希望能用自己的一切去换来母亲的一句:“我原谅你。”
师父想告诉大家,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我们总以为父母会永远在身边,永远有时间去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可是真正可怕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我们有机会却没有去珍惜。所以从今天起,对父母多一些关爱,少一点索取;多一点体贴,少一点抱怨;多一声问候,少一次冷漠;多一点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点陪伴,少一些推脱;多一份孝顺,少一份埋怨。别让“来不及”成为我们和父母之间最后的对话和人生中的遗憾。
在佛教里,孝顺不仅是世间道德的根本,更是修行人必备的德行。《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讲到,父母恩深重,纵使碎身骨髓,犹难报一分啊。忆念深恩,感怀养育;言行柔和,念念慈悲。以和悦心回报生养之恩,以恭敬行修持菩萨之道。
——20250712奥克兰法FA音法FA会“大型现场玄&艺解答会”开示
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感恩南无弥勒佛,
感恩南无大悲普光功德山佛,嗡吒哩嗦诃吽。
感恩诸佛菩萨及诸天善神。
感恩有缘的您一起共沐佛光,同沾法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