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应如是降伏其心;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等级:3 级 灵山珍宝
15天前 28

有时候,我们在人间面对别人的责骂,面对冤家,能避开就先避开,不要争吵,先转化一些恶缘,摆脱恶缘。虽然恶缘不会马上消失,但你念头没有恶了,你很快就会化解这个恶缘。虽然恶缘不会永远消失,因为再恶,它也是有一个“缘”在里面的,缘只能化解,报完了才能消,所以尽量把恶缘慢慢消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消恶缘中,恶缘有时候会侮辱你、折磨你,或者找你麻烦、纠缠你,如果你如如不动随它去,那些恶缘就会自己走了,这就是消除恶缘。学佛要坚定信心,学佛的道心才永远不会变。

 

《楞严经》中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就是告诉我们,一切能够修得好的圣人——有很高境界的人,能够心不动,万物随着他在转。你像一座铁塔一样站着,别人在转,你的心不转,不会被别人诱惑,你就不会上当受骗,因为你很清楚你是谁,随心自在,你的真如本性就慢慢地看到了。

 

菩萨说我们人(众生)是凡夫。我们不但是凡夫,还是俗子,因为我们整天在想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天天被万物所转,就像墙上的草一样,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主。很多女孩子在没有结婚之前,只要别人说:“这个男的好得不得了。”“是啊,我嫁给他。”那个说:“不行,这个不好,那个好。”“啊,那我嫁给他。”没有自己做主,整天忽忽悠悠,神散放逸,心不在佛。虽做功德,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之间,和烦恼、是非做朋友。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就是说,人的毛病,只要合你意的,就觉得好,马上就贪爱了;不合你意的,就说不好,不喜欢了;对你不好的人,马上讨厌、烦恼、瞋恨心,妄念就来了。经常有妄念的人,对学佛做好事就会慢慢懈怠。

 

很多不学佛的人妄念四起,邪念也多,嘴巴讲话就不像一个学佛人。我们学佛人从来不讲脏话,行为不粗鲁,淫念不四起。师父跟你们讲,若能转物,你就是如来。如果境转,你的心永远不转,那你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我还是原来的样子,就是我本意。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智慧眼,识破山村舞翩迁。

 

《金刚经》中讲“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教育讲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也就是说,我们做人只要集中一个事情,对人间很多不该听的就不会去听,不该说的就不会去说。所以,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学佛人怎么能够贪图享受、懈怠不精进?必须放下身心,精进求佛,在生活中磨炼考验自己,不随物转,才能超出六道,明心见性。

 

中华传统文化经常讲,不要随时节转换。很多人一年四季就有一年四季不同的感情。春天来了,好开心,冬天来了,苦啊,心都跟着天气在变。一看冷了,“我真的很苦啊,孤苦伶仃”;一到春天,人家来走走,串串门,“春天到了,好开心啊”……人就是随着事物而动。过去讲“世人于二六时动静处,不要忘失自己”。古人把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十二个时辰,白天六个时辰,晚上六个时辰。过去讲,一天,就是二六时,就是二十四小时。

 

做人不能觉得这里不适意、那里不开心。有时候,境风浩浩(环境经常在变,心马上随着它变),会摧残你功德之林,心火炎炎(天天像火烧火燎一样的),烧尽你的菩提之种,生死怎么能了?般般不如意(看什么都不顺眼,不开心),怎么能降伏自己的心?在境界上做不了主,就苦了。很多人整天随着别人而转,听别人的话,看着这个东西好,想买,那个东西好,想买,心做不了主,就苦了。所以,佛人行履,一切处、一切事,勿被境转。就是告诉我们,要如如不动,你才会得到幸福。就像夫妻一样,要如如不动,才能白头偕老。

 

我们学佛人要开心,学佛要学得开心,叫法喜。学佛,菩萨并不是叫你不开心。你看济公菩萨,每个人都很喜欢他,济公菩萨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哪里,所以我们从小就喜欢看《济公菩萨》。济公菩萨“走啊走、乐啊乐……”希望你们好好地学菩萨,好好地学欢喜佛,在人间就要开心起来,什么都要放得下,不要难过,以后我们一起在天上更快乐,跟菩萨在一起。

 

希望你们好好修,要多度人。活在众生身上,会越活越长;活在自己私人身上,会越活越短命。要活在别人身上,为别人服务,对别人好,就会越来越开心。

 

——2018年10月13日纽约世界佛友见面会开&示摘要(节选)

最新回复 (0)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