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以心为本 以悟为根 2025年09月16日

等级:3 级 灵山珍宝
16天前 26

忍辱是宝,遇事难忍能忍。忍辱不会让你损失什么,反而能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智慧的忍让让不少家庭减少矛盾。师父跟你们讲过,人在遇到刺激他心灵的人或事,他第一个反应就是情绪上的波动,导致情绪时好时坏是你的心,“忍”字上面是一把刀,你的心被伤到,被像刀一样的利器刺痛时,你表现出来的就是坏情绪、痛苦的情绪。举个例子,你开车在马路上行驶,旁边突然有一辆车想加塞超到你的前面,结果他把你的车碰到了,这个时候你肯定是生气的,你的心被别人的行为影响了,你开口就讲他:“你怎么开车的?你会不会开车?”对方也知道自己理亏,马上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你一看,他车上有一位孕妇好像很难受,你态度马上转变了,说:“你们赶快去医院吧,车子的事情我自己处理。”

人的心真的是受外界影响吗?只能说有一小部分,并不是完全的,因为还有一大部分是我们的心。庄子的“空船寓言”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位渔夫清晨在河面撒网捕鱼,突然有一艘小船冲撞过来,重重地撞翻了他的渔具,渔夫顿时怒火中烧,拿起船桨准备追上去理论一番。然而当他靠近时,却发现那只是一艘断了缆绳的空船在水中随波漂荡,就在这一瞬间,渔夫刚才还满腔怒气,突然烟消云散。这个小故事大家听完后要学会思考,我们人在社会中,很多时候他人的无心之举、无心之过,我们用得着去生气吗?别人可能是无心的一句话,结果你在心里气了两天;别人可能无意的一个行为,你却认为他是在针对你,接下来你也处处有意地跟他过不去,等过几天后,你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得知他那天就是一个很平常的行为,你才发现是自己想多了。但是这个期间你的身心不自在,并且你还刻意做了针对他人的行为,你要意识到,在没有弄清事实之前,你缺乏包容心,并在这个期间你心灵上的不悦就是在自我伤害。

师父刚才讲到,人的心受外界影响只占一小部分,另外一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的心造成的。师父鼓励你们多念经,多看《白&话(HUA)&佛FO&法》,多开悟自心,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只会念经的世间人。只知道念经,不知道修心,那你不就是一个念经的世间人吗?碰到该你动脑子思考的问题,你懒得想,情愿开口问别人,也不愿意动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思考就是让你想一想,师父经常在开示中讲“想一想”,这就是在提醒你要去思考,要去多动脑子;不思考、不动脑子,时间一长,你的脑子会像某些机械一样不能正常运转。就像我们有些佛友,他们学佛不善于思惟佛法,有问题只知道开口就问,他不懂得遇到问题要先让自己尝试查找相关开示,更不懂得从思考、思惟中启发心智。要知道,长此以往下去,你会比那些善于动脑子思惟佛法、思考问题的人在提升修行方面慢很多,因为佛法的智慧是“以悟为根”,你心里悟到的东西,跟你从别人嘴巴里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概念。“悟道”,你悟了才能得道,“道”是由“悟”而得;你没开悟,这个“道”自然不通。你若想让心中的“道”通,就要学会思惟、思考佛法。想法,“想”实际上就是思考,思考得多了,你就有了一定的方法。所以有的人要决定一件事情,他就会说,“让我先想一想”,“想”就是要用心去思考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多思考、善思考的人少出错、少犯错。在佛法上,常思考、善思考的人容易使自己开悟,大家听得懂吗?

学佛人要懂得中庸之道。比如现在很多人修行,修行人肯定会遇到疑惑,完全没有疑惑肯定是不可能的,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一是靠自修自悟,就是一边修行一边领悟。修到一定的时候,要学会思悟,就是在思考中开悟。师父经常跟弘法团的人讲,做任何事情要先思考,“思”是为了慎行、慎言,而慎行、慎言则是为了减少弘法中隐藏的业障,也是避免每个人在修行中增长业障,不要给业障机会让它到你身上。自修自悟是把自己的心和行修好、修正。“悟”是解开心中的疑惑,疑惑如乌云散去,你看到的就是阳光明媚的晴天。所以为什么悟道后的人很自在?除去乌云见晴天,那是一种法喜的自在,这是自修自悟的人能感受的法乐。二是当你悟不到、理解不到,就要寻求比你修得好、境界比你修得高的人,如圣贤之人,或是教你佛法的师父为你解惑。迷惑之时,你需要明灯引路,等你走过那段迷惑黑暗的道路,迎接你的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莲L花&童T子师父

2025年09月16日

最新回复 (0)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