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郭巨家里穷,为了让母亲能吃饱,他决定把自己的亲儿子活埋了,省下一口粮食。
这故事在古代被当成“孝”的典范,可我每次看到,后背都冒冷汗。
看着那个男人对自己93岁的母亲,一巴掌一巴掌地扇下去,然后揪着头发按在地上。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孝顺”,比不孝更可怕,因为它早已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变成了最恶毒的恨。
打完人,他像个没事人一样,坐到桌前,端起碗,吃饭。
倒在地上的母亲,仿佛不是一个人,只是一件碍事的旧家具。
我们看到的,或许不是一个恶魔的诞生,而是一个家庭的慢性死亡。
01. 久病床前,那个“孝子”是怎么变成恶魔的?
但他同样也是那个留在母亲身边,端屎端尿,日夜伺候的人。
不是偶尔周末回家,买点水果,说几句“妈,您多保重”。
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处理吃喝拉撒的琐碎,是面对一个生命缓慢衰败的无力感,是自己的生活被彻底绑架的绝望。
当一个人的耐心、精力、金钱被彻底榨干后,剩下的,就只有麻木和怨恨。
是因为经年累月的压力,早已把他内心那个叫“人”的东西,给压垮了。
而是一个无休无止的麻烦,一个让他生活坠入深渊的“累赘”。
他是在用最极端的方式,报复自己被“孝道”绑架的人生。
02. 女儿的摄像头,照见了正义,也照见了裂痕!
她明知道母亲“经常被打”,为什么只是选择装一个摄像头?
我不是要指责她,我只是觉得这背后,藏着现代家庭养老的巨大悲哀。
很多家庭的养老模式,就是把所有的重担,都压在某一个子女身上,通常是儿子。
而其他的孩子,则扮演着“远程关怀”和“道德监察员”的角色。
他们还会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那个在身边照顾的兄弟姐妹:“你怎么能对妈这样?”“你能不能耐心一点?”
但摄像头也沉默地见证了,在漫长的岁月里,只有哥哥一个人在承担养老的全部压力。
女儿的曝光,是一次忍无可忍的反击,是一次对兄长的审判。
一个出拳头,一个出摄像头,母亲成了战场,谁又是真正的赢家?
03. “孝”的真意,不是“养”,而是“敬”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就是,如今所谓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可这算什么呢?狗和马也能被养活。
如果对父母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养活他们和养活一条狗,有什么区别?
但他没有“敬”,所以他觉得动手打一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孝”只剩下物质上的“养”,变成一种不得不履行的任务时,它就失去了所有的温度。
大家都在“尽义务”,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把老人当成一个需要爱和尊重的“人”。
《孟子》里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意思是,和父母关系处不好,没法好好做人;不能顺从父母心意,就算不上是好孩子。
这里的“顺”,不是愚昧的顺从,而是发自内心的敬爱与沟通,是情感上的通达。
当这种情感的连接断裂时,家庭,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
只是不知道,常州这家的兄妹俩,在未来的某个深夜,想起自己93岁的母亲时,心里会不会掠过一丝这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