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懂禅法的人不一定真的懂,真正懂禅法的人,那是禅在心中,似有似无,不在乎外表刻意的安排

等级:9 级 灵山珍宝
22天前 39

有一个人上台先不讲话,说:“大家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吗?”结果没人讲话。“大家有知道我今天想讲什么的吗?”有些人举手了,还有些人没举手。结果那个演讲者就说:“居然很多人知道了,那么你们不知道我今天想讲什么的人去问那些知道我想讲什么的人,所以我就不讲了。”

 

四祖就问这个小孩:“你姓什么,小朋友?”小孩居然口齿伶俐地回答说:“我的姓还是有的,但不是寻常的姓氏。”“哦,不是寻常的?”四祖接着问道,“那么,你到底姓什么呢?”“姓佛性。”“这小孩子居然说姓佛性?”四祖想:“小小的年龄,他居然懂得佛性?”就决定考一考他。“这么一说,你是没有姓了?”没想到童子对答无误:“性空才无性。”哇,这么小的孩子……四祖因而大喜,就跟着童子到他的家中,求他的母亲让这个小孩子出家。这个童子就是后来的五祖,叫弘忍大师。

 

其实,“禅”并不是讲究外在的名号。很多人说“我懂禅,我知道禅法”,师父告诉你,说懂禅法的人不一定真的懂,真正懂禅法的人,那是禅在心中,似有似无,所以不在乎外表刻意的安排。这个童子说“无姓”不是没有“姓”,而是他心中没有对“姓”的执着,所谓的空性、佛性就是这个意思。你说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佛性,每个人也懂得佛性到后来变成空性,那么,佛性和空性到底最后有没有“性”呢?因为我们没有对空性和佛性的执着,所以我们可以称为“无性”。但是,一旦你执着了,你就拥有了人间的佛性,失去了空性,所以我们对人间所有的事情都不能执着,要想开、要放下,因为时间能洗去我们心中的忧伤。

 

在生活当中,有的人不肯低头,直来直去,硬撑强做,一直奉行着“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实际上最后伤害了别人,也断送了自己。还有人把低头看作是耻辱和退缩,所以他们做事横冲直撞、锋芒毕露,却不知,即使是最硬的弓拉得太满也会折断。所以,学会中华传统文化和学佛的哲学,适当地低头,这就是需要我们人生学会包容和圆融,低头避让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这些典故充分说明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低头智慧。我们人生在世,不是每件事情都会称心如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只有好好地把握好自己的心性,勇往直前。台长昨天跟你们说,如果你是一根柱子,别人就得绕着你走。坚定自己的信心,好好学佛,多多包容别人,你一定会乘风破浪,跟随菩萨去远航。

 

我们人不应该发怒,不应该动不动就产生不愉快的想法。一个人不经常发怒,他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学佛人要远离恐怖,无恐怖故,就是要在平时生活中践行佛法。因为我们的心对别人真心,因为我们没有害别人,所以我们永远不会感觉到别人会害我们,我们是不是就拥有了“无恐怖故”?

 

所以,在身口意当中去学佛,去找到佛性和认识佛性。有时候用包容可以使自己平安,用宽容可以使自己吉祥,用慈悲的爱可以换来人间的吉祥。

 


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感恩南无弥勒佛,

感恩南无大悲普光功德山佛,嗡吒哩嗦诃吽。

感恩诸佛菩萨及诸天善神。

感恩有缘的您一起共沐佛光,同沾法益,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最新回复 (0)

    暂无评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