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0

武王伐纣------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等级:8 级 金属狂人追忆
28天前 294

一,纣王的“暴君”形象是被建构的:周武王给纣王罗列的“八大罪”,如“任用小人”(实为重用平民将领飞廉、恶来)、“不敬鬼神”(实为拆除神棍庙宇)、“听信妇人”(商朝妇女本可参政,如妇好)等,在当时背景下并非大错,甚至具有进步意义。这些罪名被认为是周朝史官为了证明伐纣正当而刻意编造或夸大的“售后服务”,后世儒生(如汉朝班固)和小说(如《封神演义》)进一步添油加醋,将纣王塑造成“暴君样板房”。考古证据(如清华简)显示,史书中的骇人听闻罪状多为后世补写

二,真实动机是政治博弈与权力更替:纣王推行改革,打破贵族世袭特权,重用“无根之人”(平民或外族)为“小臣”,触动了商朝旧贵族(如比干家族、世袭领主)的根本利益,引发强烈不满。周武王利用了这种内部矛盾,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实则是为了打破商朝贵族强权,实现周族崛起。其父周文王早已通过举荐胶鬲等手段渗透商朝内部。

三,牧野之战是“内应”与“倒戈”的结果:所谓“以少胜多”的牧野之战,实则是商朝贵族(如大将军商升、比干之子比年)因利益受损,提前与周武王暗中勾结、约定倒戈的结果。周武王允诺保留投降贵族的特权和地盘,形成“收购联盟”。商军主力当时正在山东征讨东夷,朝歌空虚,且军队成分复杂、忠诚度低。所谓“替天行道”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大戏

四,周朝建立后系统性“妖魔化”纣王:周朝胜利后,发动大规模“话语权运动”,史官系统性地将纣王描绘成集所有恶行于一身的暴君(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放大妲己的“祸水”形象(甚至将其妖魔化为狐狸精),掩盖战争的真实性质。这种叙事被儒家固化,成为后世主流认知。

五,殷墟考古显示纣王废除活人祭祀,而周武王胜利后却一次性献祭三百殷商贵族。学者如郭沫若曾呼吁“替纣王翻案”。现代研究认为,纣王实为改革派君主,其改革虽触动旧势力但未建立新秩序,且连年战争加重民众负担,导致内外交困。所谓“武王伐纣”实则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骗局。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最新回复 (2)
  • 等级:15 级 马克思 28天前
    0 引用 2

    不错的帖子! 

  • 等级:1 级 hushanthf 28天前
    0 引用 3

    1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