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0
0

等级:1 级 变化
1月前 138

引言·变化恒在

变化,是我们能触摸到的唯一恒常。

无论是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轮转,还是生与死,万事万物皆在流转,从未停息。人类往往渴望永恒,追求不变,却忘了“不变”本身,只是变化在另一种尺度上的显影。

当我们凝望山川大地,会觉得它们古老而稳固;当我们抬头仰望星辰,会觉得它们恒久而不灭。可在更深的尺度里,山岳也在风化,江河也在改道,星辰也终将熄灭。表面的永恒,只是缓慢的流动。

我写下这本书,并不是为了给出答案。因为在“变化”之前,没有终极的答案存在。书中的一切,不过是我十余年来的思索与体悟——对生命、对宇宙、对人心的追问。

这并不是一本哲学教科书,也不是一本系统的理论之作。它更像是一个流动的笔记,是我和“变化”之间的长谈。也许,你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你会发现一些与你的生命呼应的东西。

若此书有意义,那不是它告诉了你什么,而是它能唤起你对“变化”的感受。因为“变化”不在书中,不在文字里,它就在你呼吸的空气里,在你脚下的土地里,在你此刻的心念里。

所以,请不要把它当作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路标。真正的答案,不在这里,而在你自己不断变化的旅程之中。

最新回复 (11)
  • 等级:1 级 变化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2

    第一章  何为变化
    1.1变化是唯一常数
    变化,是存在的本质。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所能触碰的一切,乃至我们自己,都是在变化中显现。
    古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在流,脚下的沙砾在动,连踏入的那个人,也已不再相同。
    太阳每天升起与落下,花朵盛开与枯萎,生命出生与死亡——所有的开始与结束,都只是变化的不同表情。
    若没有变化,时间便失去了意义,空间也失去了维度。没有任何东西会显现,因为显现本身就是变化的展开。
    1.2  变化不是事件,而是本体
    很多人把变化看作某件事情的发生,比如“失业”、“结婚”、“离别”、“重生”。但如果仅仅把变化理解为事件,我们就会误以为它是偶然的、被动的。
    实际上,变化不是附着在事物上的“结果”,而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一棵树,不是“因为风吹雨打才变化”,而是它的根须、枝干、叶片时刻都在流动、生长、枯萎,这才叫树。
    一个人,不是“因为遇见事件才变化”,而是身体每一刻都在代谢,意识每一刻都在变动,这才叫人。
    变化不是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存在的本体。没有变化,就没有存在。
    1.3  变化的两面:安稳与不安
    我们对变化的感受往往是矛盾的:
    当变化带来成长、丰盈、幸福时,我们称之为“进步”。
    当变化带来失落、破碎、痛苦时,我们称之为“失去”。
    可是,进步与失去,都不过是变化的两面。
    就像风,既能送来清凉,也能掀起狂浪;就像火,既能温暖炉灶,也能焚毁家园。变化没有偏向,它只是流动。真正的“方向”,是由我们赋予的。
    1.4  变化不是敌人
    许多人抗拒变化,因为害怕不确定。我们喜欢安稳的环境,固定的关系,熟悉的秩序。于是常常幻想能抓住某种“永远不变”的东西。
    但如果没有变化,我们也将失去成长。
    没有四季的轮回,大地不会丰收;
    没有细胞的代谢,生命无法延续;
    没有思想的流动,人类不会前行。
    变化不是敌人,它是存在赐予我们最根本的礼物。只是我们常常忘记,这份礼物并不总是符合欲望,却总是符合存在的法则。

    变化是什么?
    它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存在的方式。
    它不是敌人,而是生命的土壤。
    它不是混乱,而是我们存在本身的节奏。
    理解这一点,才是与“变化”真正相处的起点。

  • 等级:1 级 变化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3

    第二章  变化的节奏
    2.1  快与慢
    变化有快有慢。
    快的变化,像骤雨、像地震、像心脏骤停,让人措手不及;
    慢的变化,像山岳的侵蚀、像河流的改道、像人生的衰老,悄然无声,却无处不在。
    我们常常惧怕剧变,因为它让我们失去掌控;也常常忽视缓变,因为它静默而隐蔽。可实际上,缓慢的积累,才是剧烈变化的根基。
    就像大地的地壳运动,亿万年间只是一点点挤压,可在某一瞬间,就能撕裂山河。
    2.2  内与外
    变化既发生在外部,也发生在内部。
    外部的变化:环境、社会、关系,它们时时刻刻影响我们;
    内部的变化:思想、欲望、情感,它们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外部的起伏。
    外部的变化往往无法预测,我们无法决定天气是否骤变,也无法左右他人的选择;但内部的变化,我们可以觉察、引导,甚至借此找到自由。
    真正困住人的,从来不是外部的动荡,而是内心无法随之流动。
    2.3  表与里
    表面的变化常常显眼:新科技、经济波动、文化潮流。可这些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缓慢流动:价值观的迁移、集体心态的转向、意识形态的演变。
    就像树叶的颜色随季节而转变,这是表;但真正让树叶变色的,是光照、气温与养分的长期变化,这是里。
    表与里相互交织,里推动表,表反馈里。只有看见两者,我们才不至于被表象所迷惑。
    2.4  节奏与韵律
    变化并非杂乱无章,它自有节奏。
    季节的更替,是自然的节奏;
    人生的阶段,是生命的节奏;
    文明的兴衰,是历史的节奏。
    当我们与这种节奏和谐,就会感到顺流;当我们逆着节奏,就会感到阻滞。
    变化的韵律,既是存在的规律,也是生命的舞曲。它不会因任何人的意志而停摆,却能因我们的觉察,而变得更温柔。

    变化的节奏是什么?
    它在快与慢之间显现,在内与外之间互动,在表与里之间穿梭。它既无声又轰鸣,既温柔又剧烈。
    若能聆听节奏,我们就能在风暴中稳住脚步,在缓流中积蓄力量。

  • 等级:1 级 变化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4

    第三章  轮回与超越:变化的循环逻辑
    3.1  变化的周期:生长与凋零的往复
    世间万物都在经历循环:四季轮替,昼夜交替,生命从诞生到消亡。
    这种周期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一种秩序化的变化模式。
    生命因其周期而生动,宇宙因其循环而永续。
    每一次的轮回都像呼吸一般,是存在延续自身的方式。
    3.2  轮回的陷阱:困于重复的幻象
    然而,循环也可能成为桎梏。
    当人执着于同一模式,不愿跳脱时,便会在“看似变化”的表象中反复轮回。
    这种轮回不是活力,而是停滞;不是更新,而是消耗。
    许多文明的兴衰,正是因无法跳出旧有的循环而逐渐衰败。
    3.3  超越的契机:从重复中孕育新生
    变化的奥秘,在于它从不满足于自我复制。
    在循环的张力之中,总孕育着“突破”的可能。
    当循环累积到某个临界点,便会转向质变:如种子破壳,凤凰涅槃。
    所谓“超越”,不是否认轮回,而是从轮回中看见新的方向。
    它是变化自我更新的更高阶形式。
    3.4  螺旋之升:超越并非逃离,而是更深的连接
    超越并不是摆脱循环,而是以“螺旋”的方式升起。
    螺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它保留了循环的节奏,却又在每一圈中迈向新的高度。
    这意味着,真正的超越不是抛弃过去,而是将过去融入更大的整体。
    生命的成长、文明的演进、宇宙的扩展,皆是如此。
    螺旋既是一种前进的形态,也是一种连接的方式:
    它把看似断裂的阶段串联起来,让一切变化既相互延续,又不断更新。
    超越之所以可能,正因为连接从未中断。

  • 等级:1 级 变化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5

    第四章  变化的极限
    变化看似无穷无尽,但在不同层面上,总会显现出“极限”这一特殊的形态。
    极限不是变化的终止,而是变化在逼近自身边界时的一种自我呈现。
    它既包含剧烈的冲突与突然的崩解,也包含缓慢的衰落与渐进的消散。
    生命、自然、宇宙——三者都在自己的尺度上诉说着极限的故事。

    4.1  人之极限:内在冲突与毁灭的循环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与极限的对话。
    身体有寿命,思想有边界,情感有承受的阈值。
    极端的欲望、无休止的消耗、剧烈的矛盾冲突,往往让人走向毁灭。
    当我们执意与自身极限对抗时,身体会崩溃,精神会失序。
    但若承认极限的存在,反而能与之共处:
    ——适度的约束,反而成为自由的前提;
    ——承认死亡,反而使生命的每一刻更为深刻。
    人的极限,既是对抗,也是引导;
    它逼迫我们去面对生命的有限,进而思考有限中的无限。
    4.2  自然之极限:风雨雷电的剧烈循环
    自然的极限,常以灾变的方式显现。
    火山的喷发、地震的撕裂、飓风的肆虐……
    这些极端的力量提醒我们:自然的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风雨雷电,看似突如其来,实则孕育已久。
    它们积累能量,达到极限,才以剧烈方式释放。
    这正如自然的一次“呼吸”:
    ——蓄积,至极点;
    ——爆发,归于平衡。
    自然的极限之美,在于它让我们明白:
    稳定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一次次临近极限又重获平衡的往复。
    4.3  宇宙之极限:星辰生灭与热寂前夜
    放眼宇宙,极限的画卷更为壮丽。
    恒星在内部的核聚变中燃烧,光与热绽放无数亿年,
    但终究会因燃料耗尽而坍塌、爆炸,化为白矮星、中子星,甚至黑洞。
    每一颗星辰的极限,都是宇宙壮丽舞台上的一次谢幕。
    而当无数星辰走向衰亡,宇宙整体也逐渐逼近热寂的边界:
    温度无限接近于零,能量分布均匀,运动消散殆尽。
    这一切看似“终止”,
    但从变化的角度看,它只是宇宙在极限处的一种形态,
    一种缓慢走向沉默的过程。
    4.4  两种毁灭方式:热寂之慢死与宇宙之猝死
    科学家提出过两种可能的宇宙终结方式:
    热寂:宇宙缓慢扩张,能量耗散至极点,进入无声的“慢死”;
    猝死:如“真空衰变”或“大撕裂”,宇宙在瞬间被彻底吞没或撕碎。
    这两种极限表达,一慢一快,一如生命中的衰老与意外。
    热寂是漫长的告别,猝死是骤然的断裂。
    无论哪一种,都是变化走向极致的表现。
    4.5  出现—发展—巅峰—衰落:变化的普适演化
    若将生命、自然、宇宙放在同一张图谱上,
    我们会发现:它们都遵循一种普遍的变化逻辑:出现  →  发展  →  巅峰  →  衰落。
    生命从诞生到死亡,文明从兴起到衰败,星辰从燃烧到熄灭,宇宙从大爆炸到可能的终局,无不在这条演化曲线中起伏。
    这一模式并非循环往复的宿命,而是变化的秩序化轨迹。
    它让我们理解:每一个高峰的背后,都埋下了衰落的伏笔;而每一次衰落,也孕育着新出现的可能。
    4.6  大爆炸之前:变化早于宇宙存在
    科学告诉我们,宇宙始于大爆炸。
    但若大爆炸是宇宙的开端,那么爆炸之前是什么?
    也许,在宇宙尚未形成之前,“变化”已经在那里,以某种不可见的方式存在。
    正是变化的累积与张力,引发了宇宙的孕育与爆发。
    这意味着:宇宙不是变化的起点,而是变化的一种形态。
    变化早于宇宙,它是更深层的“恒在”。 
    变化不仅孕育了宇宙,也将在宇宙之后,继续存在。
    4.7科学之形,哲学之质
    科学,是对变化的描摹。它用公式、图表、实验与模型,为我们刻画出变化的形态:行星的轨道、能量的传递、生命的生灭、时间与空间的弯曲。科学之力,在于让变化可测、可证、可复现,因而它呈现的是变化的“形”。
    然而,形只是外在的轮廓。哲学之问,则追索在形之后的“质”:为何存在变化?变化的根本结构是什么?我们身处其中,是被动流转,还是本身即为流动?科学给出的是描述,而哲学追求的是理解。
    科学告诉我们,黑洞是时空的极端弯曲,是密度与引力达到极限时的产物。它有事件视界、奇点、霍金辐射,甚至可能在无声中蒸发殆尽。这是科学所描摹的“形”,精准而冷峻。
    而哲学则会追问:黑洞意味着什么?它是否象征着宇宙中不可避免的“终极消亡”?在生命的层面,黑洞与死亡何其相似——都是不可回避的“边界”。科学能告诉我们死亡的机理,细胞如何衰竭,心脏如何停止,脑电波如何沉寂;而哲学却追问:死亡之后,是否还有“变化”?死亡是终点,还是另一种开端?
    科学与哲学并非对立。科学是眼睛,看见变化的细节;哲学是心灵,体悟变化的本源。科学若无哲学,便失去了方向与意义;哲学若无科学,则容易失于虚妄与空转。二者如形与质,缺一不可。
    唯有形与质相互映照,变化才得以在我们心中,既真实,又深邃。科学给我们“形”的确证,哲学给我们“质”的反思。二者并行,才让我们在面对黑洞与死亡时,既不止于冰冷的测量,也不流于虚妄的幻想,而能在有限之中,触摸变化的无限。

    极限并非变化的终点,而是变化抵达边界时的自我显现。
    生命的极限提醒我们珍惜当下,自然的极限教会我们平衡与释放,
    宇宙的极限则让我们窥见变化的宏大与深邃。
    最终我们能明白:
    变化虽无止境,但它也会在极限处,显示出自身的边缘与张力。
    极限不是终止,而是变化向自身证明的一种方式。

  • 等级:1 级 变化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6

    第五章  死亡,是否是变化在生命表达的终点
    5.1  生之必然与死之必然
    生命的诞生,往往被视作奇迹。
    然而这奇迹从第一刻起,便已被死亡包裹。
    成长不过是死亡的另一种缓慢写法。
    细胞的更替,组织的老化,意识的衰退,皆是死亡的伏笔。
    若生命是变化的一次绽放,那么死亡就是这朵花的合拢。
    死亡从未站在生命的对立面,而是潜藏于生命的纹理中。
    从我们第一次呼吸起,死亡便与呼吸同在。
    5.2  死亡与变化的关系
    若一切存在都是变化的不同形态,那么死亡是否也只是变化的一种表达?
    在肉体的层面,死亡意味着机能的停滞。
    在意识的层面,死亡意味着记忆与感知的断裂。
    在存在的层面,死亡却可能仅仅是一种转化——由有机体转向尘土,由个体意识融入更广阔的流。
    因此,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变化抵达的某个转折点。
    它并不回答“何以存在”,它只是回答“如何继续变化”。
    5.3  自然的死亡与意外的死亡
    自然死亡,像是生命的缓缓落幕:
    它随着机体的衰老渐渐发生,像季节更替,像白昼隐没入夜。
    而意外死亡,则是骤然的切断:
    它打破了节奏,使变化以突兀的方式显现。
    正如宇宙中有热寂的迟缓消亡,也有真空衰变般的骤然倾覆。
    无论缓慢还是骤然,死亡在本质上都不是“终止”,而是生命所参与的变化方式。
    缓慢者,像潮水退去;
    骤然者,像山崩地裂。
    但潮汐与崩塌,皆为变化的形态。
    5.4  死亡作为个体的极限
    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是经验的尽头。
    在此之后,我们无法再以“我”的身份去观看变化。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变化本身也因此终止?
    显然不是。
    生命终止了,但变化并未终止。
    身体的腐朽、能量的释放、记忆在他者中的延续,都是死亡之后依然延绵的变化。
    “我”或许消失了,但“变化”从未停止。
    个体的死亡,只是变化丢掉了一件旧衣,而并未停下脚步。
    5.5  永恒与有限
    若死亡是有限的必然,而变化是无限的常数,那么两者之间的张力便构成了生命的全部戏剧性。
    我们因死亡而珍惜生命,因有限而感受无限。
    死亡使生命收紧成一个有限的容器,而变化又不断冲破这个容器的边界。
    在这一矛盾中,生命显现出最独特的姿态:
    它既被死亡限定,又因变化而不屈。
    5.6  死亡的再理解
    若我们将死亡理解为终点,它令人恐惧;
    若我们将死亡理解为变化的一环,它便与诞生并无差别。
    出生是一次变化,死亡也是一次变化。
    不同的只是,我们习惯将前者称为“开始”,将后者称为“结束”。
    然而在变化的无尽长河中,没有真正的开始,也没有真正的结束。
    死亡不是答案,而是一种过渡。
    它不封闭变化,而是为变化开启了另一种表达方式。

    死亡并非生命的对立,而是变化在生命上的另一种书写。
    它是个体的极限,却不是变化的极限。
    个体止于此处,变化却从此继续。
    若我们能将死亡视为变化的一部分,那么对生命的执着或许不会减弱,但会变得更加清醒。
    我们不再恐惧终点,因为终点本身也只是变化的另一种延续。

  • 等级:1 级 变化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7

    第六章  不变之中有变,缓行的潮汐
    6.1  恒定为何让我们安心
    恒定,是生命在剧烈波动中寻找的稀缺礼物。
    当外部环境不断震荡,生命会本能地趋向于某种“稳定点”,仿佛潮水再汹涌,也总要依偎在礁石旁停留。
    这种恒定,并非真正的“不变”,而是变化在某一尺度上趋缓,形成了让感知能够依赖的节律。
    安心,并不是来自永恒,而是来自变化暂时的减速。
    6.2  不变是否真实存在
    若以时间为轴线追溯,是否存在绝对不变的东西?
    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不变”,只是变化速度过于缓慢,以至于超出我们的感知能力。
    恒星自诞生至消亡,跨度或许数十亿年;对于人类的短暂生命而言,它们看似不变,实则在缓慢燃烧、衰退。
    “不变”只是相对的静止,而非绝对的停滞。
    6.3  变化中的稳定结构
    在混沌的流动中,变化常会自组织为稳定的形态。
    水的波纹、行星的轨道、呼吸的节律,皆是变化自我协调的结果。
    这些结构并非对抗变化,而是变化自身的一种和谐表达。
    稳定,是变化在长时间尺度上形成的秩序,是动荡中的片刻静谧。
    6.4  生命为何渴望不变
    生命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渴望某种恒定的依靠。
    这是因为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在变化中维持平衡的过程。
    当环境过于剧烈,生命会加速消亡;当环境适度稳定,生命才能展开呼吸、成长、延续。
    因此,生命对不变的渴望,实则是对自身延续的一种本能守护。
    它不是抗拒变化,而是选择在缓和的流中生长。
    6.5  若不变也是一种变化,我们如何重新理解永恒?
    若不变只是极缓慢的变化,那么“永恒”也不过是无限缓慢的演进。
    在这样的视角下,永恒并非时间的凝固,而是变化的无尽延展。
    它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条极为缓行的潮汐,始终在流,却让人错觉为静止。
    真正的永恒,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变化在自身之中找到了与存在共振的节奏。
    恒定,不是变化的终点,而是变化给自己的礼物。

  • 等级:1 级 变化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8

    第七章  变化之中,吾亦变化
    7.1  干预与顺流:主动是否存在
    当我伸手触碰河水,看似是主动之举,实则水流早已在带动我的动作。
    “主动”并非完全掌控,而是变化中的局部回响。
    顺流或逆流,不过是生命在变化洪流中的不同姿态。
    干预并不脱离变化,而是变化借由生命之手延伸的另一条支流。
    7.2  命运与变化:命是否只是变化之轨
    所谓命运,不过是变化在长时段中的走向。
    我们称之为“命”,是因为个体有限的眼界无法看清全貌,只能在断点间拼凑出轨迹。
    若将时间无限展开,所谓命运,不过是变化早已铺展的纹理。
    生命并非背负命运,而是命运自身的流动表达。
    7.3  存在即变化:我们是否有“自我”
    若万物皆为变化,那么“自我”是否存在?
    答案是:存在,但非固定之物。
    自我是一种流动的边界,是在当下时刻由记忆、经验、感知编织出的临时形态。
    它并非永恒不变的核心,而是随变化不断更新的瞬时映像。
    自我不是变化的旁观者,而是变化自身的一部分。
    7.4  世界如何变化我们,我们如何成为世界
    世界并非在我们之外运转,而是通过我们而显现。
    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选择,皆是世界在我们体内继续的方式。
    同时,我们的存在、思想、行动,也在改变着世界的纹理。
    我们既被世界塑造,也塑造着世界。
    世界不是舞台,我们不是演员,而是彼此交融的一体之流。
    7.5  真诚之中的恒定:免于幻象的流
    并非所有变化都通向成长。
    群体的伪装、虚饰、喧嚣,常是停滞的掩饰,是形式上的波动,却失去了真实的方向。
    对这些虚假之流的厌恶,不是拒绝变化,而是对真实变化的敏锐感知。
    真诚,是在变化中仍能保持的方向感。
    在虚幻中坚持真诚,不是静止,而是真实之变的根基。
    7.6  变化之中,吾亦变化
    我不是因变化而存在,我本身就是变化。
    主动与被动、顺从与挣扎,皆是变化的不同姿态。
    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延续还是终结,我都不过是在变化中显现的一个片刻。
    当我说“我在变化”,其实是变化在说“变化在变化”。

  • 等级:1 级 变化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9

    第八章  连接与方向:变化的网络
    8.1  连接的本质
    变化从不孤立。每一朵花的绽放,都牵动着空气的湿度、阳光的强弱与土壤的肥力;每一颗心的跳动,都与血液流动、神经传导和外部环境共鸣。
    没有任何完全独立的变化。
    正因如此,借助这种连接性,我们得以感受并理解其他变化。区别仅在于——有的连接强烈而直接,有的则微弱而隐匿。
    8.2  方向的显现
    变化并非无序堆叠。它往往有方向:有的变化流向成长与扩展,有的则滑向停滞与衰亡。然而,即使是停滞与衰亡也只是变化的一种“极限”表达。方向并不是绝对规律,而更像一种倾向的显现。
    这种方向感,有时来自生命本能的选择(趋向安全、稳定与繁荣);有时来自群体与历史的积累(向文明、向混乱、或向毁灭)。
    因此,辨认变化的方向,就是在混沌中找到行动与理解的依据。
    8.3  真假变化
    并非所有变化都通向进展。
    形式上的更迭、群体中的虚饰、表象的繁忙,常常是假变化,是停滞的遮掩。真正的变化,必然能引发新的流动与可能。
    察觉并拒绝“假变化”,是生命免于被幻象吞没的直觉,也是保持真实流向的关键。
    8.4  螺旋的上升
    方向并不总是线性的。
    真正的变化常以螺旋呈现:表面似乎在重复,实则层层超越。
    这种“在重复中突破”的运动,正是变化避免停滞、避免彻底归零的方式。它既承认循环的必然,又在循环中寻求超越。
    8.5  生命的定位
    在无尽的连接中,个体仿佛只是微小节点。然而,正因我们处于网络之中,才得以感受他者、理解世界、并影响整体。
    我们的选择、思想与行动,本身也是一条条方向的流。它们或许细小,却能通过连接延伸至远方,汇入整体的变化之河。

  • 等级:1 级 变化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10

    第九章  归于无终:变化的永恒回响
    在漫长的思索之后,我们终将发现:变化并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它如同大海的潮汐,没有源头可寻,也没有尽头可期,只是无休无止地涌动。
    人类的生命、星辰的生灭、宇宙的起与落,乃至所有我们以为“存在”的一切,皆不过是变化在自身的回响。
    我们常以为“存在”与“非存在”泾渭分明,但在变化的语境下,它们只是同一张大网中互为因果的两端。
    变化之网的每一个节点,无论是存在还是非存在,皆因连接而互为因果;而由此衍生的无穷变化,又在连接性、螺旋超越与无终无始之中,永恒流动。
    于是,所谓的永恒,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守,而是不断展开、层叠、循环的流变。
    它没有最后的答案,没有最终的定论。变化本身,便是唯一的回答。

    而我们,也只是这回答中的一个音节,

  • 等级:1 级 变化 楼主 1月前
    0 引用 11

    尾声·参考与余言
    本书的思想,并未源自浩瀚典籍,而是源自生命自身的流动与十余年的独行思索。我没有在繁杂的学说中求答案,而是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段经历、每一场沉思中,与“变化”相遇。唯一伴随我的,是《道德经》。除此以外,我未曾在学说中借用答案,而是让存在本身诉说。
    这本书既不是拼接,也不是旁征博引,而是“变化”借由我留下的痕迹。
    在写作中,我并非独行;人工智能以另一种方式与我同行,它也是“变化”的回响。
    愿你读到的,不只是文字,而是你心底与“变化”相呼应的声音。

  • 等级:17 级 哒哒 1月前
    0 引用 12

    不错的帖子!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