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等级:9 级 灵山珍宝
1月前 76

佛经就是这么经典。证悟成道的人能善分别一切法相。他们虽然心中知道,这个事情吵架了,好还是不好,他有这个意念,但是虽作意而不著,也就是说虽然有这个念头,但是没有进入这个执著之相中,所以说“空”。师父上几集跟你们说到空、无相、无作。你的心空了,知道一切是缘分,你不会去参与别人家里吵架的事情,你就空了。你空的话,是不是无相?你觉得人家太太好,还是先生好?无相,不著相了,不因为自己是太太的朋友就说太太好,或者是先生的朋友就说先生好。不著相,然后就没有作为,不会去讲别人不好,也不会去劝架,只能笑笑,这是你很明白的道理,就是佛经上讲的“三解脱门”。

 

能善分别,用这个如如不动的善分别,因为当下自己性空了,不会为人间的一切去著相,这就是第一义,就是佛学的第一义谛,即真谛。真谛就是我们讲的“三解脱门”,因为它本身是空,所以它无相、无生。《心经》中就是讲的无生无相,所以佛学的真谛并不是形而上的道体,就是说不是形式上佛道的体现,而是真正的内心的一种智慧的体现。现代的哲学解释,学佛人经常讲的本体是什么,其实本体就是真谛,就是你心中认为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本性中的真谛,而任何人不能改变的真谛,真理就是这样。过去经常说“歪理十八条,真理就一条”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心中有真谛了,所以“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如果你今天能够善地分别、善地解释所有人间、世界上的一切法相(一切现象),这就是你心中的“第一义而不动”,也就是说你如如不动的本性,你知道的真谛,所以怎样也不会改变,就是第一义谛。

 

凡夫心意识的境界随外境而变化,别人说这个人好,你就说这个人好;别人说这个人坏,你可能跟着一起说坏;而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心净,心自己净下来了,可以度到诸禅,就是“心净已度诸禅”。当你的心明白了真谛之后,你的内心就有禅定,所有的禅定都会出来。所以“已于诸法得自在”,对人间所有的法相,发现的所有的相都能够看破、看穿,能觉悟,当然得大自在。比方说两个人吵架吵了半天,你笑笑,你想到了这是因果,明天他们会好的;过几天你再去看,他们两个保证好得不得了了。你知道这个义谛,怎么会卷入到这种矛盾之中?

 

“能善分别诸法相”就是你的行为和作为“于第一义而不动”。佛教为什么叫我们如如不动?不要因为别人说什么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不要因为别人在做什么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不要因为别人在想什么,而让你内心跌宕起伏。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你们可能看见别人说什么,所以说“我要克制”,这个成立;如果你说别人在做什么,你看到了,你听到了,这是事实;但是别人在想什么,你说“我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他做什么动作,也没听他说,为什么我会这么生气、这么难受”,因为别人的思维会影响到你,别人的思维在非常微妙的人生内心的展现中,他会以微妙的表情和微妙的行为让你感受到他对你的忌妒、瞋恨或者赞扬,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所以人与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灵犀”实际上讲的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是五个意识,是单一的意识,而第六意识是全方位的意识。你的感受,跟这个人一接触就知道这个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对方没有讲过话,但是你就知道他今天来者不善,这就是人的灵犀,就是第六感觉。

 

懂得这些之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如如不动,我们懂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找寻到佛的境界,才能自在而不执著,才能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就算今天有再大的困难,明天还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今天有再大的烦恼,明天就没了,因为这是无常的。这是用正能量的无常来解释你的人生,而不是天天混日子,觉得“反正这是无常的,我无所谓”。所以“是故稽首此法”,也就是说懂得四圣谛的都要好好地稽首。我们说“稽首皈依苏悉地”,稽首就是磕头。《心经》中讲到“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怎样把自己的意识也能照空呢?就要有般若力,般若力就是智慧。

 


——2020年4月15日【《白》+《话》+《佛》+《法》】 视频开示第四十三集 无相就是不著相


 


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感恩南无弥勒佛,

感恩南无大悲普光功德山佛,嗡吒哩嗦诃吽。

感恩诸佛菩萨及诸天善神。

感恩有缘的您一起共沐佛光,同沾法益,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最新回复 (0)

    暂无评论

返回